淺談結構化佈線系統–歷史背景

 

任何一項新的科技都有其歷史演進的過程,結構化佈線系統當然也不是憑空產出的標準,ZMAN將帶領各位看官搭乘時光機回到古老的年代,來看佈線系統一路走來的軌跡,進而體會到結構化佈線系統的精神。

在小叮噹的協助下我們搭上了時光機來到西元1986年的某家大型企業,哇!首先映入眼簾的居然是密密麻麻的各種佈線,有各式各樣的同軸電纜、雙絞線、RS-232電纜,連接到IBM/DEC/王安/NETWARE各型主機、終端機、電話等設備。我們急忙找到相關網管人員–阿基,準備詢問他建置管理這麼多種類型線路的想法,沒想到他居然一跪就把來自未來的我們當神一樣拜起來啦,喂!別鬧啦,快告訴我們你的想法啦,他很恭敬地娓娓細訴他的心得

每一個主機廠商都使用獨家的佈線類型,沒得選擇

公司的空間有限很難同時容納那麼多的線路,老闆大罵醜的要死

升級或轉換新系統幾乎都要重新施工一次,員工大罵影響上班

每個員工桌上可能有好幾種接頭,萬一要更換座位配置就糗了

找不到國際標準導致不知該如何規劃、建置及測試,任由廠商擺佈

一但決定採用某家廠商的佈線系統就被綁死,毫無自由更換品牌的自由

網路出現問題時很難維護及除錯

我們聽完阿基含著眼淚的哭訴後真是慶幸我們沒有生長那樣的年代,於是偷偷把現代的佈線系統精神稍微提了一下,順便跟他約定我們改到1996年代找他聊聊是否有所改進。這時候的他升了官也調了薪,底下也帶了一群小囉囉幫他作事,最特別的是公司的佈線系統居然奐然一新,急忙問他發生了什麼事,他很細心的泡好咖啡帶我們到他獨立的辦公室,然後慢慢告訴我們這幾年的變化,原來在1980年代晚期整個大環境都充滿了要求針對佈線系統制定標準的聲音,各家廠商於是開始思考及制定相關的標準文件,其中最有名的便是ANIXTER在1990年發布的「電纜效能等級」(Cable Performance Levels) 文件,這份文件期望能夠提供使用者有關電纜的採購規格及測試標準。

人類的需求永遠是無窮止境的,ANIXTER這份文件只單純提到電纜的性能,這樣是不能滿足多數人的渴望,大家希望看到標準也包括其他相關佈線系統組件,以及滿足較新的高速傳輸需求。終於在1991年「美國國家標準局」(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,ANSI) 、「電子產業協會」(Electronic Industries Alliance,
EIA)及「電子通訊產業協會」(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Association,TIA)聯合建立了一個標準,這個標準一開始被稱為「商業建築電子通訊佈線標準」(Commercial Building Telecommunications Cabling Standard),也就是一般常看到的所謂ANSI/EIA/TIA-568-1991標準。

接下來的幾年中,EIA陸續發表了許多「電子通訊系統公告」(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s Bulletins,TSB),例如較高等級的佈線系統(higher grades of cabling,TSB-36),連接硬體(connecting hardware,TSB-40),跳接線纜(patch cables,TSB-40A),模組化資訊插座測試需求(testing requirements for modular jacks,TSB-40A),遮蔽式雙絞線佈線系統的額外規範(additional specifications for shielded twisted-pair cabling,TSB-53),隨著這些TSB不斷的發佈以及修改原有的ANSI/EIA/TIA-568-1991,終於在1995年公佈了新的規範標準,就是常見的ANSI/TIA/EIA-568-A。

這時候只見阿基眼眶含著淚水微笑著說,終於等到這麼一天了,我拍拍他的肩膀說現代的讀者可不是這麼好應付的,這個故事還沒結束耶(嘻嘻!忘了提醒他現代有一部片子叫大魔域,The Never Ending Story),於是我們喝完咖啡相約2005年再見。